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特别是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创新型国家要落实到创新型体系的建设,要落实到一种革新意志、品质和能力的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赋予大学创新引擎的重要地位,大学无疑应该是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
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大学在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人类有好奇的本性,“为什么”是人在幼年开口之后最常见的询问方式,其中蕴涵着人类理性的最初表现,是创新知识的宝贵的原动力。因此,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是学前教育阶段的一个主要任务。“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应该指的是基础教育的模式要重点关注和启发孩子提问,要重提问的过程而不要太纠结于结论。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龙头地位,其在人才选拔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会逐级地向基础教育、学前教育的各个学段辐射其影响。高等教育要通过这种影响,来引导基础教育不断激发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引导学前教育注重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同时,在大学阶段要适时将学生的兴趣聚焦为志趣、转化为志向。
人的创新动力之源在哪里?这是需要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人的思想境界是分层次的,最低的是只求满足生存所必需的欲求,这和动物无异。但是,如果人能够从“求知”境界的功用心(也可叫功利心)再提高一步,由外在目的转向内心,进而要对他人负责,这就上升到了道德境界。如果再进一步超越“求知”和“道德”中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把认识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这时“欲念”、“功用”和“外在的目的”消失了,就达到了最高的审美境界。
大学的老师和学生,一般都应有“求知”和“道德”交融的境界,使知识学习和科学活动具有道德意义。有了道德的意义,从“为一己”变成“为事业、为社会”,这种责任感或使命感就会成为另一层次的强大的求知动力和创新激情。如果科学活动不计功利的自由精神带给研究者一种愉悦之情,则进入了最高的审美境界。这种“科学美”,是一种经得起磨炼的蓬勃奋发、超脱高远之境。我觉得,一个人若能够自由地、不计得失又兴趣盎然地从事一项工作,既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幸福,也是创新动力的不竭之源。大学培养人才,就是要引领更多的人进入到“道德”和“审美”的境界,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的人。
因此,大学教育的灵魂和基础是人文精神的培育,是责任、情怀和文化的传递过程,即文脉的传承。有人说,“一种精神,只有深植于文化的沃土,体现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追求,才能真正地开枝散叶”,这或许形象地表达了现代大学的精神守望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天津家教
上一篇:
天津家教网礼仪常识系列之五
下一篇:
天津家教网教你科学吃早餐四
|